- NEWS最新消息
NEWS最新消息
2020/12/04
寺廟裏為什麽要用鼎式香爐?
走進寺廟,總是會看到各式大小不一、造型各異的香爐,在許多宗教文化中焚香具有特殊的內涵,人們認為透過“焚香”能將意念上達天聽,承載香灰的爐子自然是非常重要且神聖的器物。但其實鼎並非一開始就用來焚香祭祀,反而是生活裏常見的炊具。
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,在古代祭祀、饗宴、喪葬等禮儀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且具有標明用戶身份等級的效果。因此這時的青銅禮器不僅數量多,還有繁多的種類,依器物可分為:食器、玉器、樂器、酒器、水器、雜器與兵器,而食器類禮器造型又能細分為:豆式、鼎式、鬲式、簋式與樽式,不過其中以鼎式禮器的鑄造最為特殊。
根據考古研究可以得知,在史前時代鼎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烹飪用陶器之一。陶鼎的三條腿便是竈口和支架,在其腹下燒火,便可以熬煮烹調食物。而火、煙與香,對於古人來說是與天上神靈、祖先交流的重要管道。
焚香祭祀的做法相當早,先秦時期人們認為氣味,能上通神靈,《詩經。大雅。生民》載:“仰(音昂,我)盛於豆(豆,一種高腳容器),於豆於登(登,瓦制容器)。其香始升,上帝居歆”,將祭品裝盛在碗中,香氣溢滿整個廳堂,神靈便能前來享受。盛裝獻給神靈祭品的食器,自然有了非凡的意義。
商周青銅禮器的鼎,有圓頂及方鼎兩種,圓鼎三足兩耳,方鼎四足兩耳,多以金屬鑄造,上頭還有繁密的紋飾。不過商代的鼎以巨大的體量展現擁有者的身份,而周代則以數量來顯示身份等級。
到了春秋時期,青銅禮器的制作技術已逐漸普及,各諸侯皆能掌握其礦源與技術,自行鑄造銅器,讓青銅器在外觀風格上出現明顯的地域差異,但無形中讓青銅禮器的尊貴性漸漸消失。
恰好這時期周天子的地位正被受挑戰,而只有天子才能擁有的九鼎,成為各國角逐“天下”的象征。比如大眾熟悉的成語-問鼎中原,即楚莊王(?-前591年)派人問鼎的大小輕重,周王使者王孫滿則答:“在德不在鼎”,他強調:“周德雖衰,天命未改。鼎之輕重,未可問也”。
即使不再具有實際的社會功能,商周青銅禮器並沒有被遺忘,而是被神話化,鼎與三皇五帝結合,成為人們歷史記憶的一部分,即使青銅禮器到了秦漢時期已成了明日黃花,但鼎則躍升成為祥瑞的象征、天命之符瑞。盡管秦漢以後,因為工藝水平的進步,人們不再制作大型的青銅器,讓其退出歷史舞台。不過被神化的鼎,則轉身進入到宗教的領域,不再停留俗世間。
在傳統中國民間信仰的觀念裏,香是一種媒介,而焚香、香灰與香爐三者搭配,即神靈的靈力展現。由於人們以食物或酒所散發的氣味祭祀神靈,這樣的習俗到了漢代則變為焚香祭神的儀式,把裊裊炊煙與祭品所散發的氣味連結,那麽有哪個物品能夠承受獻給神的香灰呢?自然只有神格化的鼎式香爐才能擔得起這份重責。
從祭祀的過程來看,人們持香拜神佛,並將香插入香爐希望其願望實現,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透過香爐來完成祈願。而香爐內滿滿的香灰,則是神明重要的“香火”。